BBC中文|「每次清洗都能觀察自己的經血」:布衛生巾帶動月經革命?
分享
「我們現在來到第二波月經革命,讓女性跟自己的身體連結,女性去看見月經,然後『去汙名化』,重新找回女性經期的一個正向價值。」棉樂悅事工坊的創辦人林念慈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說。
來自台灣的林念慈,自2013年開始在尼泊爾成立布衛生巾工作坊,初衷是讓尼泊爾農村婦女能夠有乾淨且買得起的衛生巾,並到各個村落教導村民「認識月經」,破除「經血不潔」的傳統觀念。林念慈的工作讓她入選2017年BBC巾幗百名(100 Women)名單。
用棉布製成、可水洗重覆使用的布衛生巾(台灣稱衛生棉)並不是什麼新發明,早在拋棄式衛生巾、衛生棉條和月經杯之前,布衛生巾就已存在。但近年在台灣,布衛生巾的形像從「古人用的墊布」搖身一變成為「環保且呵護自己的私密伙伴」。
為什麼改用布衛生巾?
「布衛生棉改變了我對月經的看法,」葉湘雯對BBC中文說。
台灣東華大學的研究生葉湘雯使用布衛生巾已有四年,她是經由大學課堂上認識布衛生巾,因為自己使用護墊會皮膚過敏,因此想嘗試布衛生巾。
她在使用後覺得布衛生巾「純棉材質很柔軟很舒服,不會悶熱」,因此成為固定用戶,甚至投入布衛生巾的推廣工作。
「我以前用衛生棉的時候都覺得很方便、很快速,用完就包一包丟垃圾桶。不會特別看經血狀況和身體的關係,也不會去想,每丟掉一個衛生棉就是造成多一個環境負擔。」
葉湘雯自從使用布衛生巾後,在清洗時會留意自己經血顏色,從經血顏色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而且因為布衛生巾的吸收量有限,因此使用者會更加留意自己的流量變化。
「有的時候我也覺得手洗有一點麻煩,」葉湘雯坦言,「需要清洗」是她使用以及推廣她人使用布衛生巾的一大障礙。但她認為,如果有每天清洗內衣褲習慣的人,布衛生巾只是多一塊布,而她在忙碌時,會將布衛生巾浸泡隔夜之後放洗衣機洗。
她在一次經期會使用15到17片布衛生巾。
「現在我會很期待每次月經,因為想用不一樣花色的布衛生棉。」
中港的發展如何?
「一開始設定的目標是尼泊爾的村婦,但在尼泊爾是以教育為主……反而是台灣或華人世界,我們銷量就賣得非常好。」林念慈說,布衛生巾的訂單從最初的一個月一兩百片,至今年達到一個月兩千多片,銷售對象除了華人,也遍及蘇格蘭、意大利。
在香港一處市集上陳列著六種品牌的布衛生巾,攤位上還有各式的月經杯,以及認識月經的文宣。雖然飄著微雨,到攤位詢問的女性仍絡繹不絶。
推廣「正向月經」的香港人陳鈺霖(Zoe)在擺攤空檔接受BBC中文訪問。她在三年前成立網店並到處推廣,她說香港社會對多樣化生理用品的接受度「比三年前好了很多」。從第一年辦市集「大家聽到就跑掉」,到現在會有人專程來買。過去一年幾乎每個月都舉辦月經工作坊,也很受到歡迎。
打開淘寶搜尋「布衛生巾」,很容易就找到「布知道工作室」,創辦人是來自四川的謝可曼,創辦的概念是倡導健康、環保和有機農業。
謝可曼在2014年推出第一款布衛生巾,目前以網路販售為主,也零星地在有機商店、農夫市集擺賣。「布知道」於2016年開始在網路商城沃土工坊開賣,沃土工坊對BBC中文說,平時一個月可賣10至30套,若有促銷可以賣100套。
解答你好奇的布衛生巾問題
- 怎麼用?布衛生巾用側翼上的鈕扣和內褲底部相連,視流量情況更換,推薦三至四小時換一次
- 使用後怎麼收納?使用後的布衛生巾可將經血部分往內折,用扣子扣成一個小方塊狀,裝在防水收納袋中
- 怎麼清洗?用冷水浸泡之後手洗,也可以加小蘇打粉洗滌,或用鹽水浸泡來加強清潔
- 怎麼晾曬?在陽光下晾曬,用陽光殺菌是最佳方法,但在潮濕的地方也可以用吹風機或抽濕機輔助
- 可以用多久?可使用三年以上
「毒衛生巾」帶動改變?
一般的拋棄式衛生巾表層是特殊處理的布料,內部有絨毛漿,底層是和內褲相連的膠層,原料本身和生產過程都有化學物質。
今年8月,韓國婦女團體公布對市面上十款衛生巾的調查報告,發現某知名品牌衛生巾含有高濃度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 ,如苯、甲苯、甲醛等,可能導致陰部感染或月經失調,該品牌在台灣、香港都有販售,事件發生後產品已下架。其餘受調查品牌也都檢查出揮發性有機物。
根據《中國環境科學》期刊2017年刊出的研究,發現中國市面上16個品牌衛生巾中都檢測出濃度不一的增塑劑「鄰苯二甲酸酯」(PAEs)。研究指出,雖然PAEs的非致癌風險在可接受範圍,但仍需注意衛生巾上化學物質對女性的影響。
布衛生巾更「安全」?
衛生棉條、月經杯這類置入性生理用品讓女性的經期能更加自由,不受限地從事水上活動和體育活動。
台北長庚產科主任蕭勝文對BBC中文表示,近十年來,隨著觀念的開放,更多台灣女性使用衛生棉條,月經杯也來越多人使用。
蕭勝文認為,置入性生理用品的風險比衛生巾高,血液是細菌容易孳生的溫牀,而棉條或月經杯會讓血堆積在陰道裏,最壞情況是血液流回腹腔產生敗血症。
相較於美國的棉條使用率達70%以上,中國使用棉條的女性少於5%。根據一份市場調查,2015年中國衛生巾的用量超過一千億片,並且持續增長。
雖然在上個世紀遭遇兩次失敗,美國棉條品牌丹碧絲今年年初第三度登陸中國,凖備搶佔「觀念開放的中國女性」商機。面對華人的「處女情節」,布衛生巾是否更有優勢?
陳鈺霖說,香港小學五年級時會教月經的概念,但因為學校立場多半保守,在華人避談性、擔心「置入性生理用品破壞處女膜」的氛圍下,校方不會介紹衛生巾以外的用品。近幾年,才陸續有一些中學教師邀請她們到課堂上介紹月經杯、布衛生巾等等。
葉湘雯則認為,在台灣推行布衛生棉的障礙之一,是視經血「不潔」的傳統觀念,認為經血不應該被看到,月事用品也不應該被看見。有一些朋友向葉湘雯反映「不敢將洗好的布衛生棉晾在外面」。
從事性別研究,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擔任助理教授的沈洋對BBC中文分析布衛生巾在中國推廣不易的幾個原因,一是環保概念和倫理消費(ethical consumption)並沒有深入人心,這些生活方式只局限於部分中產階層,但做為目標受眾的中產階層因生活節奏太快,每天洗衛生巾所付出的時間成本太高。
沈洋也說,在大眾觀感中,一次性衛生巾的衛生程度比布衛生巾來得高。加上購買渠道少,連在大城市上海都很難在實體店面買到布衛生巾,因此受眾只局限在網路使用者。
布衛生巾比較「進步」?
林念慈認為,對生理用品的選擇不需要被貼上「進步」與否的標籤,「第二波月經革命」的重點是,女性有更多選擇,並且有更多渠道去認識自己的身體,知道怎麼樣讓自己最開心的度過經期。
「你可以用棉條搭配布衛生棉,你可以用月亮杯搭配布衛生棉,或是用拋棄式衛生棉,有非常多的選擇,重點是你覺得哪一個你用起來最舒服、用起來最開心。」
撰文 : 劉子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