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別友善政策會製造不平等?從平等與公平說起。
Share
每當討論以性別友善政策追求平等,討論都容易跌入會否變相製造不平等的兩難局面。要解決這問題,或許得先從了解何謂「平等」說起。
什麼是「平等」?——平等(Equality)的定義與例子
「平等(equality)」是政策討論最常被提出的部分。平等一般指不同群體在相同處境下應受相同待遇,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原則被視為人權的重要基礎,並廣泛應用於政治,反歧視政策的設立也源於此。平等原則同時亦存在於生活上的不同細節,例如排隊搭車,不分身份地位,先到先上,插隊則會被視為不公。這顯示平等原則對社會秩序有重要作用。
平等原則的盲點與限制:公平(Equity)為什麼重要?
然而,單獨提倡平等原則有重大盲點:它假設所有人都有能力滿足相同參與條件,且於滿足參與條件後均可獲得相同待遇。再以排隊上巴士為例,所有人不論任何原因都應先到先上車,而只要巴士有空位,隊內的人都有均等機會上車。但巴士公司卻會給予輪椅乘客優先上車的待遇,這明顯違反不應提供「差別待遇」的平等精神。原因很簡單,輪椅人士若要與肢體健全人士一樣先到先上,很大機會因巴士空間限制而無法上車。這種情況下,差別待遇反而被普遍接受,這背後的精神是「公平(equity)」。
公平與平等的區別:社會政策如何兼顧多元需要?
「平等」與「公平」同樣講求均等的參與機會,日常用語中常被混淆,但兩者切入點和操作方式卻不一樣。「平等」著重於個體與社群間的同質性,「公平」則著重個體或群體所享有的優勢,但兩者並非互相對立。回到坐巴士的例子,肢體健全人士在「上巴士」這件事上明顯比輪椅人士享有優勢。因此,為確保所有人都能平等地使用公共服務,巴士公司便應根據輪椅人士的個別需求提供優先上車等特別待遇,以縮小與健全人士的優勢差距。產假和侍產假、馬路旁的發聲裝置、接駁行人天橋的升降機,以至影像節目配備的字幕等,也都是基於「公平」原則,確保不同群體不因劣勢而減少社會參與的權利,同時其他人也有機會因而受惠。
性別友善假期與公平:月經假是否造成性別歧視?
在月經假等性別友善政策的討論中,設立只有個別性別才能享有的假期是否「公平」其實也是最常被討論的地方,甚至有僱主會擔心是否性別歧視。若單純以平等原則來看,月經假確實是一種差別待遇。但我們應考慮,差異雙方在性別以外的處境是否具有可比較的同質性?
月經是大部分來經者(一般為女性)特有的週期性生理經驗,既非疾病,但每月可能會帶來各種的身心困擾,部分人更曾因經痛過份劇烈而無法下床甚至暈倒。設立月經假正是為回應這種週期性不適,而非單純因「性別」給予優待。目前於醫學上未有發現可以與月經作近似比較的生理現象,非來經者(一般為男性)自然無法被此方案涵蓋,但若將來有相關發現,理想的社會亦應不分性別地就該需要給予相應支援。
職場表現與生理差異:企業支援如何促進公平?
再者,目前社會要求個人表現穩定、集中且有效率,部份來經者可能偶爾因月經影響而難以集中、短暫效率下降,若無相應支援和理解,容易被視為偷懶或能力不佳。不少人因此忍受不適強行上班,表現不佳反而會被加深誤會與質疑,影響對來經者的能力評估和升遷。因此,月經假非但沒有為非來經者帶來不平等,反而是從制度上給予個人彈性,減少差距的公平體現。
借用黃子華的說話,追求公平不需靠舔走他人魚蛋上的甜醬。一個理想、友善的社會,應看見不同社群的差異和需要,然後給予適當援助,讓每個人都能舒適地展現能力和參與社會事務。月經假只是體現公平精神的例子之一,還有紅白二事假、產假與侍產假、甚至近年不少公司也有提供的身心健康假或彈性工作安排等,都是回應與體恤員工特別需求的舉措。但無論實際措施方案為何,最重要的仍然是確立肯定個別需求的文化,並適時回應不同需要。
結語:多元與包容讓社會更公平——支持性別友善政策的理由
世上沒有兩個能力完全一致的人。建立理解,不以能力強弱作看待不同需要,方能互相支持,一同「做大個餅」,使整個社會變得更公平和友善,最終大家也能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