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經週期變化是精神健康風險因素?學者揭示現代精神病學盲點
Share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健康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旨在提高社會對精神健康的關注。精神健康於近年已成為香港以至世界各地的討論焦點,大量社會服務及醫療資源被投放到有關方面的預防、識別、介入及治療工作。縱然如此,英國學者最近一份論文指出,目前精神病學的發展忽略了女性精神疾病中的一個重要可控風險因素:那就是與月經週期相關的週期性症狀。
經前不悅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作為一種典型的經期情緒障礙,與經前綜合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PMS)相似,會於月經前的週期階段導致情感、認知和身體上的各種症狀,卻會帶來更明顯的痛苦或生活功能障礙。PMDD的癥狀會於進入濾泡期後完全消失,而口服避孕藥及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目前已被證實為有效治療PMDD的手段。PMDD 已分別被納入於《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第11次修定本(11th re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1)以及《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DSM-5),證明醫學界開始正視來經者於月經週期中的身心變化。
然而,學者指出,多項研究均表明月經週期的荷爾蒙變化不但會造成PMDD等週期性影響,亦會導致思覺失調、抑鬱症、躁鬱症等精神病患或其他長期病患如癲癇、偏頭痛、哮喘等的病發、復發或令症狀加劇,並引用綜合資料表示月經期前後的階段(約為本次週期的第28天至下一個週期的第5天左右)會增加因任何精神病況(特別是思覺失調)而需要入院的風險,而月經期間,企圖自殺或自殺死亡率亦會增加。
(圖表引用自原文)
學者認為目前精神病學界忽略了月經週期的變化對於精神疾病的潛在及實際影響,亦有研究發現PMS是導致產後及環更年期出現情緒症狀甚至抑鬱的最大風險因素,但從診斷到治療目前仍然未有系統性地將月經視為重要因素作為考慮,以至無法準確回應病人的需要。
由於PMS和PMDD等經前階段出現的情緒或精神變化均被認為是月經週期中荷爾蒙變化的結果,學者認為在研究層面應優先考慮增進對荷爾蒙觸發項目的理解視為優先考慮,同時於臨床上應將了解病患的月經狀況列為恆常關顧項目,以助於快速回應患者病況,並應正視荷爾蒙治療作為替代治療方案的效果。學者亦補充,研究表示來經者於住院期間來經時的需要經常被忽視,除會影響情緒健康,更讓部分病患感到遭受性別暴力及創傷,但有研究卻反映醫護人員持續地認為在回應病患的月經需要方面自己做得比患者所感受到的更好,這正視醫護界於回應來經病患需要中的盲點。
學者進一步挑戰醫學界對於ICD-11將月經週期相關的認知變化置於「泌尿生殖 」的篇章、卻將其他身體狀態相關的認知變化置於「精神、行為或神經發展疾患 」篇章的區分,質疑這是否西方醫學以男性為中心的發展結果、以及因而導致將精神變態的變化歸因於荷爾蒙變化會被視為過度簡化甚至無意義,甚至令(以男性為主的)精神科醫生難以或不敢向女性患者問及月經經驗。學者提出,醫護界別應放下對於患者會感到尷尬的想像,並積極向病患詢問月經狀況,以擴闊業界的臨床認知,方能更有效地為患者提供知情並共享的醫療決策。同時,學者亦認為目前醫學及精神病學的課程內容鮮有觸及月經對精神健康影響方面的知識,造成對女性健康認知的重要盲點,建議應增進新一代精神科醫生有關方面的認知與意識。
精神健康是全人健康中的重要一環,亦是基本人權。我們衷心希望在推進精神健康普及的進程中,能有更多從性別視角及交織視角(intersectionality)出發的觀點與介入,happeriod 亦會繼續以月經健康作為介入點,與各位bloodies一同探索更多生活的可能,陪伴大家月經歷,悅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