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O magazine|一場女性革命,由月事用品開始
Share
「許多人怕用棉條或月經杯,怕弄穿處女膜,這是很大的誤解,也反映著根深蒂固的華人文化。」正向月事發起人Zoe拿著女性陰道模型,指出處女膜的位置所在,又教導如何將月經杯放進陰道使用的方法,這樣直接、毫無忌諱的性教育,在課堂上從沒有過,「我想透過月事用品,引起大家去思考自己的身體,我想讓大家知道,女性是可以有選擇的。」一場爭取女性身體自主與性別解放的行動,就從月事用品開始。
從月經杯 翻出潘多拉的盒子
Zoe本在非牟利婦女組織工作,在那時開始接觸了布衛生巾與月經杯,結果一試愛上,「布衛生巾就像厚身一點的內褲,穿起來很透氣,真的很舒服。」雖然事後要用蘇打粉浸泡,再用肥皂清潔,但她覺得那種舒適度是即棄衛生巾比不上的,後來更索性在工餘時自立品牌,出售及代理相關的產品。
月經杯分了不同的大小,女生可以因應自己的流量和陰道的長短而選擇自己適合的
對布衛生巾大家接受程度尚可,但對於需要置入陰道的衛生用品,普遍女生還是有許多的不安與不了解,Zoe解釋,其實月經杯使用起上來更方便,「你置入一次,去行山或做運動時就不用擔心要找一個乾淨的廁所換衛生巾,而且會覺得好像沒有來過月經似的,那種感覺很爽!」不過許多女生初聽,第一個反應大抵就像我一般皺著眉,半信半疑,「當初和身邊朋友一起使用月經杯後,有位朋友分享,她媽媽不給她用月經杯,覺得污糟,又認為女性私密處是很脆弱的,因此需要特別保護。」
課堂上只教女生發育時身體的變化,即使中學的性教育也只談及性行為的安全措施,老師從來沒有教導來月經時應該怎樣做,家長同樣如此避緯,結果是女性只能靠自己摸索,「許多人覺得月經流出的血等同於排泄物,是很骯髒的,不清潔的,其實月經排出的血和身體上流著的血,並沒有分別。」使用月經杯,好像突然翻開了潘多拉的盒子,讓人們面對那些一直不敢承認的潛意識恐懼。
不能說的月事 打破禁忌
日常生活上,女生常常用「嚟M」、「大姨媽」等的用字去取代月經,連向朋友借衛生巾都要閃閃縮縮,其實就是潛意識覺得這件事不能說。這些恐懼,反映出女性對自己身體的不了解,也反映出一些根深蒂固的性別定型,「有女生怕男朋友不喜歡而抗拒使用月經杯,也有些女生希望要結婚後才把一些外來物品放進陰道內,甚至有些會害怕弄鬆陰道。」許多人的恐懼,其實都是來自於在意另一半的看法,因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Zoe表示日本與台灣布衛生巾的圖案多是較女性例如粉紅色、碎花,自覺「男仔頭」的她便選用較中性的圖案,這也是女生自主的象徵
她感嘆說,女生對自己臉部多了一條細紋都立刻會知道,但對於下半身,卻好像完全一無所知,「許多女生在沒有性行為前,根本不知道陰道口在哪裏,其實我很建議大家,找一個自己舒服沒有人干擾的地方,去探索一下自己的身體。」了解這些另類月事用品,不單可以讓女生多了選擇,其實更同時突破女生的心理關口,打破了她們對自己身體的界限與想象,「有許多人是用了月經杯後才開始留意身體的變化,更有一位客戶與我分享,她開始懂得從性方面去取悅自己。」
她認為,上一代有種錯覺,以為什麼都不說,年輕人不知道就不會去試,「就像他們認為只要你教了如何避孕,就等於鼓勵年輕人有性行為,結果越禁止越無視就越適得其反。」學校的性教育,多是分開男女班教,但Zoe認為男生也應該了解女性的生理結構,「其實男生都應該知道,他們身邊總會遇到一個來月經的女性!如果不了解,那如何體諒女性呢?」
Zoe會定時舉辦布衛生巾工作坊
為了開放對月經的討論,Zoe兩年前透過申請「Mad創不同」基金,出版了《十萬個月事為什麼》,解構各種對月事用品及身體的疑問。她免費寄贈了一千本至全港中學,下個目標是全港小學,同時希望製作一些簡易清晰、以問答為形式版本的傳單,方便大人去看。Zoe希望,從月事開始著手推廣性教育,讓人們正確面對身體,面對性別的界限,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性別的自主與解放吧!
撰文 : Sally Chong
原文刊登於:OLO magazine